跳至正文

读《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》

附记:《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》(即《冯小青——一件影恋之研究》),书虽薄,包含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却不见少!此书是我国已故注明的优生学家、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青年时代的著作。在这部书中,潘先生运用英国人文主义学着Havelock Ellis (霭理士)的《性心理研究录》和Sigmund Freud (弗洛伊德)的精神分析及其性发育观的学说,结合中国文献资料,对明末女子冯小青的心理变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

一 冯小青生平

引言:常言道:古来英雄皆寂寞。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这是一代诗仙李白的寂寞,而“欲言无语和,挥杯劝孤影。”则是陶潜在月下独酌时面对自己的影子倾诉自己孤寂的衷肠了!

而在明朝末年,有这么一个女子:她,风姿卓越、多才多艺、才华出众,却由于遭遇精神上的挫折和性的压抑,形单影只,整天以泪洗面,顾影自怜,把自己的影子作为了自己爱恋的对象,整日向其倾诉衷肠,“瘦影自临春水照,卿须怜我我怜卿”,终于日渐消瘦,枯萎而死,时年芳龄二八。

冯小青本是一大家闺秀,自幼聪明伶俐,端庄素雅又才艺出众。不想,后来因为兵变其父被杀。为了逃命,她们母女便从广陵(今扬州)逃到了杭州,寄居远房亲戚冯员外篱下。冯员外有一子冯生,因见冯小青才貌双全,自生爱恋之情。他虽早已娶一妻却多年未曾生育,于是就在父母的同意下将小青纳为妾。

不料好景不长,二人婚后不久,冯生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。她先是对冯生的行动严加约束,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四。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,泼辣横蛮的崔氏逼迫冯生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庙里,只让一女仆陪伴她。从此以后,小青孤零零地住在庙里,冯生也很少了看望她。

伤心的小青只有借诗寄愁,梅花落尽,只换上满山的杜鹃,杜鹃滴血恰似小青的心。

有一位杨夫人既有才华,又很贤惠,常常到小青驻地来和她下棋。尽管如此,小青心中寂寞依然难以排遣。她常常跑到池边对着池水照照自己同时,嘴里絮絮叨叨地自问自答。但一发现女仆在看她时,她就不再这样了。眉宇间流露出一种凄怆的神情。

后来杨夫人随丈夫上任离去再也没有和她来往,小青就更加孤单了,不久就生了病,及至后来日益严重,小青于是就请来了一个画师来为她画像,一连画了三幅,小青方才满意。画好后,她把自己的画像供在床前,然后点上香,摆上梨汁进行祭奠,说道:“小青!小青!画中人难道和你有缘吗?”

说罢,抚摸着茶几大哭不已,泪和血一起流下,最后死去。

二 冯小青影恋之分析

1、精神分析学派及其性发育观

要想了解冯小青的病理原因,我们必须先来介绍一下精神分析学派及其性发育观。

1Freud 精神分析论内容有三个方面:A.日常生活中的变态心理。B.梦的分析与解释。C. 欲性命定说(即泛性论)。欲性命定说认为:欲性与生俱来。欲性的对象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特定的对象,后来随着成长对象逐渐定域化与对象化(或者叫做客观化)。但是,当这种发育受到阻碍的时候,就会产生两种结果:当其受到压抑的时候,就会形成精神拗戾(psychoneurosis);当其得以开导疏通之后,欲力则会转化之余,可以形成文艺的、学术的、社会的活动。

2)精神分析派的性发育观。

A.常态

综合Freud Burrow (巴鲁)的理论,作者将常人自呱呱落地至成年的欲性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:

①初元的子母认同阶段(primary identification )这个时期的婴儿尚处于无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的状态,婴儿自我与母亲的影像二者结合混为一体。

②母体的客观化与母恋阶段。断乳后,婴儿认识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客体,不再为精神混合体的一部分,遂呈现出母恋现象。

③自我的自觉与自我恋阶段。Freud 认为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逐渐有自我规范与约束力,以前的活泼散漫的“欲”遂内敛。由于受到社会性道德的钳制,内敛的“欲”转向自我,即自我恋。孩子的这一时期称作“蛰伏期”。

而巴鲁的性育观则认为,孩子出子母认同期即进入母恋期,也就随之进入自我恋时期。原因是母恋受到社会的制裁,旋即在无形之中消灭,于是全部“欲”转向为自我。

④自我恋的扩大与同性恋阶段。随着性生理的日趋成熟,欲力在精神方面也逐渐开放,这就要求其对象是外物。而施于外物的对象既不能与自己太相类似,也不能过于殊异,符合此的就只有同性了。

⑤性生理的成熟与异性恋阶段。这一阶段为性发育的终结点。

 B.变态

上面说的常态的发育进程。但是现实中有许多的不合常态现象。主要有两个:一个是中滞,精神脆弱而又遇到不驯良的环境,如父母的你爱,过早或者不恰当的性经验等,则发育可能会随时中止,卒使性生理虽若成人,而性心理还是像孩子一样,甚至想婴儿。

另一个是回流(regression)。发育已经完全,但因为特殊的性经验,其人或不胜打击,他(她)的欲力就会循着正常的的发育途径而逆行。就像逆水行舟,故曰“回流”。

2.对小青的自我恋的分析

在古希腊神话中,美男子奈煞西施爱上了自己的影子,每日临池自照,倾影自怜,依依不舍,面对其她女性的爱恋他也不理不睬,最终憔悴而死,死后化为水仙花。奈煞西施这种临池照影的心理状态被称为自恋。

而小青的这种现象也是自我恋(或者叫做“影恋”)。我们从她作的几首诗中也可以看出。

其一

罗衣压肌,镜无干影。

朝泪镜潮,夕泪镜汐。

其二

新妆竟与画图争,知在昭阳第几名?

瘦影自怜春水照,卿须怜我我怜卿!

其三

垂帘只愁好景少,卷帘又怕风缭绕。

帘卷帘垂底事难,不情不绪谁能晓!

 

那么小青的病理根源在哪里呢?作者分析认为,小青本为生性活泼爱动之人,及至家中生活变故,嫁给了冯生。她当时的年龄仅有16岁,并且自己身体孱弱,无以应付和经营婚姻生活。并且她的丈夫豪迈有余,温存不足。一个妙龄的柔弱女子嫁给一个憨跳不韵的富家儿郎,其性生活与性心理受到的打击不可不谓不重!而且冯通的原配妻子而对她大施淫威,将之囚禁于荒山野岭之孤庙中,严格限制她的行动自由,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外来的压制!

小青在遭受到重大打击之后无以应付,欲性之流于是就循着正常发育的途径逆行,其中的最大部分到自我恋的阶段中止;嗣后环境更加恶劣,排遣无方,闭室日甚一日,最终成了影恋之变态。

那么,小青身上是不是还存在着其它的变态心理呢?作者根据资料分析认为在她身上还存在着同性恋(与杨夫人)、母恋等倾向。

三 余论

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和借鉴

1.如何克服自我恋;2.如何看待性的过誉(sexual over-estimation) 现象 (正所情人眼里出西施”)

这些,每个人自己去把握吧^_^如果有问题的话再来交流。

冯小青

闻一多先生为此书作的一幅画:《对镜》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