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断章取义——史之大忌

最近读史料原典,深深体会到了“断章取义”、“天下文章一大抄”等字句的含义。今天先来放一案例来看看。关于明朝嘉靖大倭寇事件的性质问题,学界讨论较多,其实真相就在那里摆着,但是有人非得来讨论讨论。今天看到这样一个例子,原文字如下:

《明世宗实录》“嘉靖三十三年四月甲午”条目下所说,“东南自有倭患来… 有言彼国荒米贵各岛小夷迫于饥窘乃纠众掠食国王不知者”,可知倭寇并不是因海禁而起。

但是,查看一下原典的前后文,了解一下来龙去脉便可知这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了。史料原文如下:

东南自有倭患以来,有言悉帆海奸王直、毛海峯等,以近年海禁大严,谋利不遂,故勾引岛夷为寇者;有言彼国遭荒米贵,各岛小夷迫于饥窘,乃纠众掠食,国王不知者。用兵数岁,捕获亦多,招报参差,茫无可据。故昨岁礼部从抚臣之请,遣使侦之……

原奏折的意思是,主席同志:现在有两种观点,既有人说王直等人因海禁较严混不下去,故去勾结岛夷为寇,也有说因为日本遭受荒灾,迫于生计压力才来侵掠的。但是,根据如今的情报来看,实在是搞不清哪个才是真的啊,需要再去探听探听才能确认呢。而上述的作者呢,且不说其逻辑推理如何,单是史料运用就有极大的问题。此君直接截取其中一个观点,拉来就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。你批评他编造史料吧,有点冤枉人家了,因为史料的确摆在那里的,而且还是确凿的!读者也很少去核对原文,更不会关心上下文的联系了,于是乎,便信以为真。

表面上的有理有据掩盖不住背后的虚假论据。顾头不顾腚,显然不是好同志。

《断章取义——史之大忌》有10个想法

  1. 正史好像都是胜者书写的,这似乎有失偏颇之嫌,那么我们要如何获得更多确实的史料呢,对此你有什么看法?(你是专家,请指导一二。)

    1. 砖家!正史与野史,或民间传说之类的关系,可以写几本书讨论讨论了。
      做研究的话,一般说忌讳孤证,即所谓”孤证不立”,应尽量将多方史料参比,包括出土文物的利用。但是,很多时候,尤其是早期历史,除了少量出土文物,剩下的几乎是只有正史。
      唐以后还好一些,除了正史,还有笔记、小说、札记、宗教文献、图画等可供参比。近代史的话,不是资料少的问题了,而是太多太杂的问题了。
      正史在研究政治制度、军事、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参考作用,但对于地方史、百姓生活,或者边缘人群的研究,显然要求诸其它史料。举一简单例子,研究海盗,官方记载一般都是如何镇压海盗的,但是海盗自己留下的文献就少得可怜。研究起来的话,视角也就只能从官方出发了,若能找到几份海盗自身的文献,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
      王笛教授有本书书《街头文化:成都公共空间、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,1870-1930》试图“以下观上”,重点写普通大众的生活,可惜所用的史料依然“正史”色彩偏重,这并不是作者用力不深,而是客观条件如此。能流传于世的文献,其作者本身一般都是“精英”,所谓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是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所得。。。
      最后,想象一下,50年后,有人想研究当代穷乡僻壤(不通电话网络)人群的生活,想必应该也是通过他者的观察记录来进行。

    1. 还有一句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,往往少了后面的“游必有方”。
      上下句不完整地引用与解读,让人情何以堪!

  2. 以前就听领导说看历史要正史野史一块看,心中立马觉得很吃力!这东西还是看兴趣才好。很多人顾当下都顾不好,自然顾不了太多过去的事了

    1. 对于非专业者来讲,历史了解一下就行了。高中以前已经学了不少了,平常看看电视剧什么的也可以,尽管电视剧更是胡编乱造,但是最起码还能知道个历史人物人物的人名。

回复 马光 MA Guang 取消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